道德故事:道德故事(精选40篇)

  道德故事(一):

  一诺千金

  秦朝末年,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,性情耿直,为人侠义好助。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,无论有多大困难,他都会设法办到。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”的谚语。这也是“一诺千金”成语的由来,形容人重然诺、守诚信。

  道德故事(二):

  孔融让梨

 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。他年幼时,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。父亲问他原因,他说:“我是弟弟,年龄最小,应当吃小的。”之后,“孔融让梨”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。

  道德故事(三):

  范式张劭交友,重诚信

  东汉时,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,是很好的朋友。学成离别时,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在张劭家再见。两年后中秋节,张劭杀鸡备饭,家人都说,过了这么久,朋友必须不会来的。没想到,到了这一天,范式果然从千里之外赶来。两人守约重诺的典故也由此流传。

  道德故事(四):

  范仲淹心系天下

  范仲淹是北宋爱国名臣。他听说有的地方修盖官第豪宅,砍毁珍贵林木,便极力谏言反对;明白江淮出现旱灾蝗灾,又劝皇帝开仓赈灾。而他抒发抱负的名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更在后世广为流传。

  道德故事(五):

  李士谦乐善好施

  北朝的李士谦家境富裕,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,但当年灾荒,借粮的人无力偿还,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。第二年庄稼丰收,借粮的人来还粮,他仍然坚决拒收。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。

  道德故事(六):

  张良拜师

 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,有一天在桥上散步,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,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。张良虽奇怪老人的举动,但出于尊敬老人,还是照做了。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,并给他一本书,正是军事典籍《太公兵法》。这个故事之后成为尊老敬老的典故。

  道德故事(七):

  囊萤映雪

  晋代有两个家境贫穷却勤学上进的人。一个叫李胤,在夏天以小口袋装萤火虫照明读书,另一个叫孙康,在冬天利用雪的反光读书。于是,人们以囊萤映雪形容刻苦学习。

  道德故事(八):

  晏子拒赏

  秦秋时,齐国国相晏子上朝用着弊车驽马,十分简陋。齐景公多次派人送给他豪华大车,他都谢绝了,认为自我管理百官,应当从自我做起、勤俭节俭,为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。[本内容由 南识网 https://www.nanss.com/ 整理]

  道德故事(九):

  许衡不食梨

 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。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,十分口渴,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,别人都争着摘梨吃,唯有许衡独自端坐。旁边人劝他,这棵梨树此刻没有主人,你何必介意。他回道:“梨树没有主人,我的心却有主人。拿别人丢失的东西,我不能理解。”

  道德故事(十):

  千里送鹅毛

  唐朝时,来自云南某地的特使缅伯高奉命向唐太宗进献天鹅。在路上,天鹅飞走了,只剩几根鹅毛。缅伯高仍然千里迢迢把礼物送到,并说:“礼轻情意重,千里送鹅毛”。此后,“千里送鹅毛”被用以比喻礼物单薄,情意却异常浓厚。

  道德故事(十一):

  荀巨伯舍身救友

 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。一次他去探望生病的朋友,恰逢胡兵攻城。他不肯扔下朋友独自逃跑,甘愿用自我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。胡兵大受感动,率军撤回,全城都得救了。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。

  道德故事(十二):

  崔枢还珠

  崔枢是唐代人,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齐。之后商人得了重病去世,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宝珠。崔枢埋葬了商人,却没有收下宝珠,而是将其一同葬进坟墓。他的不贪钱财之后传为美谈。

  道德故事(十三):

  扬震拒金

  菏泽有一名大臣叫做杨震,为官清廉,常向朝廷举荐人才。一天晚上,受他举荐为官的王密去拜会杨震,王密捧出金子要送给杨震,杨震拒绝了他。王密坚持道:“在夜里,没人会明白。”杨震却说:“天知、地知,你知、我知,怎样能说没人明白呢?”

  道德故事(十四):

  缇萦救父

  西汉时,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,并被押送上京。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,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,表示肉刑令刑犯不得改过自新,愿意进宫为奴婢,以抵父亲的罪名。汉文帝十分感动,废除了肉刑,而“缇萦救父”也成为著名孝顺的典故。

  道德故事(十五):

  赵柔卖犁

  赵柔是北魏人,一次他上街去卖犁,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,赵柔要价二十匹绢。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,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。赵柔却说,与人交易,一言便定,岂能够有利可图便动心呢?还是把犁卖给了原先的那个人。

  道德故事(十六):

  管鲍之交

  春秋时,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,他的好友管仲以往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,失败后被俘虏。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,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。最终管仲做了相国,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,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。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。

  道德故事(十七):

  苏武牧羊

  西汉时期,苏武奉命出使匈奴。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,多次威胁利诱,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。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,一刻不离身,岁月流逝,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。虽然历尽艰辛,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我的国家。

  道德故事(十八):

  程门立雪

  北宋时,杨时、游酢两人一齐去向教师程颐求教,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,他们不忍打扰,于是静静等待教师醒来。不一会儿,屋外下起大雪,天气寒冷,等程颐一觉醒来,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。而“程门立雪”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。

  道德故事(十九):

  庚衮侍疫

  晋朝时候。有一个人姓庾。单名是一个衮字。表字叫做叔褒。那时候正逢着了大瘟疫。他的两个哥哥。都传染了疫病死了。第二个哥哥名叫庾毗的。又病得很危险。疫气十分的盛。所以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们。都避到外边去了。独剩了庾衮一个人不肯去。他的伯父叔父们硬要他也出去躲避。庾衮就说道。我的生性。是一向来不怕病的。竟不肯出外。他并且亲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。有时候还抚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。哀哀的哭。这样的过了一百多天。流行的时疫、没有了。家里的人才回到家里来。这时候庾毗的病已经好了。庾衮也没有传染。地方上的父老们。都觉得很奇怪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):

  王览争鸠

  晋朝时候。有个着名友悌的人。姓王名览。他的母亲打他不一样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。王览每每流着眼泪。抱了哥哥。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。王览同了他的妻子。也必须赶去同做。之后王祥在社会上。渐渐地有了名誉。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。就用毒酒要药死他。王览明白了。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。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。因为了这一件事。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。当时吕虔有把佩刀。看佩刀上头刻着的字。带了这佩刀的人。做官能够做到三公。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。王祥拿来给了弟弟。果然后代的子孙。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一):

  田真叹荆

  隋朝时候,有一家人家姓田的,他家里同胞弟兄们,一共有三个,大的名叫田真,第二个名叫田庆,小的名叫田广。弟兄们三个人,要想分家了,家里的钱财产业,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。

  可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,长得来十分的茂盛,所以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,也匀均分做三份。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,还没有等他们来分,就顷刻枯死了。

  大哥田真见了,叹口气说道,树木呢,原先是同株连根的,一明白将要分砍了,所以顷刻憔悴。照这样看起来,那末我们的人,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。所以悲伤得了不得。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,大家更加友爱了,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二):

  黄香扇枕温席

  湖北江夏的夏夜依旧像白日一样闷热,没有风,池塘阵阵的蛙鸣,加上挥之不去的蚊子,令人心躁不宁。

  可黄香的父亲却睡得很香,不是因为劳累,而是入睡前黄香便来到床榻边,用扇子扇父亲的床席和枕头,扇不断飞来的蚊子,直到席和枕头凉了,蚊子没了,才收起扇子,放下蚊帐,请父亲入睡。肌肤的舒畅伴着儿子孝心带来的精神的欢愉,做父亲的怎能睡得不香呢

  孝敬父亲的黄香其实才九岁,九岁的黄香已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难。母亲在他幼小时便羸弱多病,黄香渐大,母亲渐衰,不知从何时起瘦小的黄香担起了照料母亲的职责。这种职责黄香担负得太早,可对父母的爱也涌流得最浓烈。

  母亲过世后,黄香又照料起父亲。

  寒暑相易,冬天到了,砭骨的寒风将大地吹成个巨大的冷窖。贫寒的黄香家缺少暧屋的柴草,屋中奇冷无比。夜晚,奔波一天的父亲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难以入睡。

  这令黄香很难过,躺在床上苦苦地思忖:怎样才能叫父亲舒适地入睡呢

  夜半,耳边传来父亲轻轻的鼾声。黄香借着透窗而入的月光侧目向父亲的床榻望去,父亲已经很香的睡去。忽然,他觉得身上暧暧的,心中不禁豁然开朗,在凄冷的月光中绽开了笑脸。

  第二天晚饭后,黄香早早地为父亲铺好床,脱下衣服钻进被窝中。

  “你怎样睡我的床”父亲奇怪地问。

  黄香撒娇地:“想和父亲睡嘛。”

  父亲疼爱地抚摸黄香的头。他想:儿子必须是想母亲了。

  更鼓一响,父亲要熄灯入睡了。没等父亲吹灯,黄香跳下床榻,将父亲拽到床边。

  “被褥已被儿子温热了,”黄香说,“请父亲入睡吧。”说罢,黄香回身吹灭灯,跑到自我的床榻掀被睡下。

  父亲恍然大悟,躺在被中,身子热了,心热了,两行热泪滚到枕上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三):

  司马光砸缸

  天蓝了,风暖了,梨花开了,柳树吐出了嫩芽,小孩们的笑声也更欢快了。院子里充满了生机。

  司马光和小伙伴们捉起了迷藏。院子里有假山,有大树,有藤萝架,有修剪整齐的灌木,哪儿都是藏身的好去处。

  司马光看中了那口缸,圆圆的口,鼓鼓的肚,像尊弥勒佛横卧在假山下。缸口比他高,藏进去,谁也找不到。他扒住缸口,踮踮脚往里看。真令他失望,里面盛着满满的水。他不知这是大人们为防火准备的。他只好躲到柳树后面。

  “瞎子摸到树,我也能跑,”司马光心里想,“谁也别想捉住我。”

  扮蒙眼瞎的是个小胖墩儿,摸起人来憨态逗人。小伙伴们被逗得禁不住都显出身子喊起来,本应安静的院子一片喧闹。

  “瞎子,瞎子,我在这儿!”

  “瞎子”疯狂了,小伙伴们的喊声更大了。一个瘦瘦的小伙伴干脆站到假山顶上喊:

  “我在假山上,你敢摸上来吗”

  真是乐极生悲。这个瘦瘦的小伙伴兴奋过度,脚下一滑,从山石上摔下来,正落到那个大肚子的水缸里。“扑通”一声,人便没有了踪影。

  小伙伴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吓呆了,俄而,院中响起一片哭声,唯有司马光跑到缸前想着救出落水的小伙伴。

  把水放出来,他想到这是唯一的办法。怎样放推倒缸他推了,可推不动。

  院中的哭声更大了。司马光听不到哭声,却隐隐约约听到缸里微弱的呼喊声。他明白,必须立即把水放出来,否则缸里的小伙伴会难受死的。他还没想到真正意义的死,但小伙伴的难受已让他着急。

  情急中,他想到了砸缸,缸砸开了,水不就流出来了吗

  他飞快地在院中寻找石头。在墙下找到一块,能够让他勉强抱起来。他不再犹豫,抱着石头跑到缸前。必须是救人心切迸发出超人的力气,他竟将石头举过头顶,向缸砸去。

  “通”地一声,缸被砸出一个洞,水突突地涌流出来。

  小伙伴得救了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四):

  牛弘不问

  隋朝时候,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,他原先本是姓寮。他的父亲名叫寮允的,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,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。牛弘的生平,最喜欢读书,他的见闻又很广博,之后做了吏部尚书。

  他的弟弟名叫牛弼的,有一次,吃醉了酒,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,用箭射死了。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,叔叔今日不明白为什么缘故,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。

  牛弘听了这种话,也不以为意,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,做干肉吃好了。他的妻子又说道,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,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。牛弘又回答他道,我已经晓得了。他的脸色很天然,仍旧读着书不息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五):

  刘进束带

  南北朝时候,南齐朝有一个人,姓刘,单名是一个琎字,表字子敬,就是刘瓛的弟弟。他的做人,是很刚方并且很正直的,在南宋朝泰豫年间,以往做过明帝的挽郎。

  有一次,他的哥哥刘瓛,半夜里在隔壁房间里,叫着他的名称,可是刘琎并不去答应他。等到下了床,穿好了衣服,到了哥哥床面前立正了以后,才答应了。刘瓛很怪他的弟弟,怎样答应得这样迟。

  刘琎从从容容对他的哥哥说道,以前我因为身上的带子还没有束好,深恐防礼貌不周,得罪了兄长,所以不敢随随便便答应的。刘琎的敬重哥哥,是这个样貌,所以做了一代有名的臣子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六):

  苏武牧羊

  汉武帝天汉元年(公元前100年),为求得汉与匈奴两国的长久和平,汉武帝回应匈奴单于求和的愿望,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,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,及随从常惠、士兵百余名出使匈奴。

  临行,汉武帝亲手将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旌节授予了苏武。“旌节”是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,顶部略弯,上头挂着一串毛绒球。苏武接过旌节,深感职责的重大。

  到匈奴后,苏武的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。就在即将完成出使的任务时,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
  汉与匈奴交战时,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使投降了匈奴。卫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对卫律投降匈奴之举不满,认为苏武的到来是杀卫律归汉的好机会,恰好副使张胜与他是老友,便将杀卫律的计划告诉了张胜。张胜赞赏虞常的行动,拿出许多钱物支持他。不料,计划泄露,单于逮捕了虞常,交给卫律审问。

  张胜见事情败露,才将真情告诉苏武。

  苏武哀叹着说:“我是必定要受牵连了。可我是汉朝的使者,如果让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审,等于侮辱了汉朝,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家乡父老,不如死去。”说罢,拔出刀就要自杀,张胜、常惠赶紧将刀夺下。

  虞常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,供出了张胜。张胜是汉朝副使,天然连累到正使苏武。

  单于命卫律去叫苏武受审。苏武见自我要被汉朝的叛臣押去受审,不愿受辱,拔出佩剑向自我身上砍去。卫律忙抱住苏武,夺下刀。可苏武已受重伤,昏死过去。

  苏武醒来后,单于钦佩他的骨气,想叫他像卫律一样投向匈奴,便派人伺候他,劝他投降。

  一日,卫律提审虞常、张胜,叫苏武陪审。卫律当庭先杀虞常,又逼迫张胜跪地投降。随后,卫律将剑指向苏武,厉声道:

  “你若不投降,就杀掉你!”

  苏武迎着剑锋冷笑道:“你有胆量杀汉使,就杀吧。”

  卫律一惊,在苏武凛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宝剑。“先生,”他堆起笑容对苏武道,“降了吧,像我一样,封王封地,虽身在大漠,仍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。你若死在匈奴,葬身荒原,关山万里,汉天子又如何明白你的一片忠心呢”

  苏武轻蔑地:“你身为汉使,却投降匈奴,我羞与你这样无德无义的小人说话。”

  苏武宁死不失气节的精神震动了单于的心,他决心要降服这个不屈的汉朝臣子。

  苏武被投进了地窖,没有食物,没有棉裘,仅有北国荒原漫天的风沙和飞雪。他睡在冰冷陰潮的地下,渴了吃被风吹进来的雪,饿极了就嚼吞毡毛。

  苏武没有死,更没有屈服。单于震怒了,将苏武流放到北海(今贝加尔湖一带)去牧羊,他对苏武说:“等公羊生了小羊,就送你回汉朝去!”

  北海荒无人烟,奇冷无比。单于不给粮食,苏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。无人与他作伴,他就与羊儿对语。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武帝授予他的旌节,日夜握着它,艰难地捱度着漫长的岁月。

  公羊生不出小羊,单于等的是苏武的投降,可是直到他死也没有等来这个消息。

  汉武帝曾多次征伐匈奴,要救回苏武,但都没有结果,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,匈奴分裂,几经交涉,苏武才握着旌节回到阔别十九年的汉朝都城长安。

  旌节早已秃了,但汉朝使者的精神依在。

  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备下祭品。苏武执旌节到先帝庙祭拜汉武帝灵位,将旌节郑重地交到汉武帝灵前。

  苏武牧羊,守节十九载,传承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、永守节操的美德,成为我国最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七):

  张俭选布

  辽国的圣宗皇帝御驾云州(今山西大同),他要在云州辖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猎。所经之处,地方官员纷纷拿出所能搜寻到的最贵重的礼品奉献给皇上。可云州太贫脊了,实在无物可献。

  可是,谁也没有料到两袖空空的云州节度使在圣驾莅临之后,不仅仅泰然自若,并且露出得意的神色。属下猜测,他必须手握宝器了。

  “皇上,臣下无能,”节度使拜见圣宗说,“臣下境内无物可献。”

  “难道连人都没有吗”圣宗不高兴了。

  节度使忙叩首道:“臣下正要禀告,新科进士、幕官张俭堪称大辽瑰宝,愿献于皇上。”

  以人为宝,一句气话竟成了真,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。但这毕竟是个很新奇的事情,圣宗立即召见张俭。

  张俭晋见,圣宗看他行止朴质无华,先喜爱了几分。之后,圣宗要他讲讲当前治国的紧要问题,张俭不假思索,口若悬河,说出三十余条。

  就像久无收获的觅宝者无意中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,圣宗看着眼前这个粗衣布履的年轻人,欣喜若狂了,甚至对狩猎都失去了兴趣。他当即收下了云州节度使的这件“宝物”。

  张俭本事超人,一路升迁,直至做到左丞相,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时一样温良谦和,依然像寒窗苦读时一样勤俭素朴。穿衣只穿粗布衣,吃饭只吃一种菜,俸禄只要有节余,就去周济亲朋故友。

  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。辽国国力日渐雄厚,奢侈之风也在朝野兴起,官员比着穿锦缎华服,可进宫后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旧袍,总令他们忑忐不宁。

  这种场面是很滑稽的,可了解张俭的人都明白,他是在以身施教,讽喻下属官员,让他们摈弃奢华。

  这年冬天出奇的冷,张俭上朝奉事,圣宗见他又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袍上殿,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夹在张俭的棉袍上烙穿了一个洞作为记号,看他是不是总穿这一件,也好借此为他换上一件新袍。

  第二天上朝,圣宗一眼看到张俭棉袍上的烙洞。他还是没换啊,圣宗不禁慨叹一声。

  一连数日,张俭都穿着破棉袍上朝,圣宗忍耐不住了:

  “张俭,你为什么年年总穿这件旧棉袍”

  “因为还能穿呀,”张俭说,“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,每年天暖后将它翻洗干净,入冬取出穿上,抵御风寒与新袍无二,因而无需再换新袍了。”

  “可朝中大臣都着华服,你身为丞相,却旧袍披身,他们心中必须很不舒服。”

  张俭向圣宗躬身施礼,礼罢,庄重地对圣宗道:“皇上授臣重任,是让臣辅佐皇上安邦定国。此刻朝野上下奢华之风甚浓,再这样下去,就会伤及大辽国体。我身为丞相,只能有制止奢风之责,怎样还能随波逐流也学奢华呢”

  圣宗感动了,他更感觉到张俭这件“瑰宝”的贵重。国之幸也!他在内心呼喊着。

  “丞相以国为重,甘于清贫,令天下人敬仰。”圣宗很想将赞美之辞都赐给张俭,但他还是决定实现他早已谋划好的计策。“可你的旧袍上有了一个洞,再穿上它有损朝廷的礼仪,还是做件新的吧。你此刻就到内府库房,里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选取。”

 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,何况是一片好意呢,张俭只好随侍者到内府。

  很快,张俭捧着三端(古时的布帛长度单位)布回到殿上谢恩。

  圣宗不解地:“张俭,内府库上没有锦缎了吗”

  “锦缎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。”

  “那你为什么只选了这点点布”

  “臣已习惯布袍,做一件足已。”

  圣宗听罢,长叹一气,感慨地:“天下为官者若都如张俭丞相以勤俭为本,国家何愁不强盛,百姓何愁不富足啊!”

  中华民族自古就将勤俭作为衡量人的第一品行。奢华是败国败家的温床,唯有勤俭是治国治家的瑰宝。张俭身在高位,将勤俭身体力行,实为难能可贵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八):

  乐羊子半途而废

  战国时期,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,他的妻子知书达理、温柔贤惠。有一年,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,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。

  可是,有一天他突然回到家,跟妻子说他太想家,不想求学了。妻子听后,什么都没说,而是拿起剪刀,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成了两半。

  然后才语重心长地说:“织布机上的这些布看起来很美丽,但他们都是由一根根丝线慢慢累积起来的,此刻我一刀就把他们剪断了,等于前功尽弃。

  你在外求学,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,你这样半途而废,怎能学有所成”乐羊子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,就又去继续求学了。

  道德故事(二十九):

  陈子昂大器晚成

  唐代初期的陈子昂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。他家里比较富裕,年轻时的陈子昂并不把钱财当回事,常和一些好朋友到处游山玩水,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儿读书。

  18岁时,陈子昂在学识上还是一无所知。之后,他的父母对他严加教育,他才开始觉得自我学识浅薄,感到十分惭愧。

  于是,他开始奋发图强,再也不和原先的那些朋友玩了。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,和几岁的孩童一样到乡里的学校求学。经过几年没日没夜的苦读,他最终学有所成,成了一名大学问家,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):

  梓庆鬼斧神工

  春秋时,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,他技艺高超,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。这天,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。这把锯子造型美观,上头的花纹纤巧,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。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。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,都认为仅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。

  鲁国国君听说后,也跑来欣赏。他很惊奇,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,于是问梓庆:“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”

  梓庆笑了笑,说:“我可是是一个普通人,怎样会懂法术呢”

  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,之后又问:“那好,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。”

  梓庆回答说:“做这把锯子之前,我先养神静气。斋戒三天,以获得内心平静。在这三天,我使自我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;然后再斋戒五天,使自我去掉杂念,忘掉技巧;之后再斋戒七天,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我的存在,已经能做到‘不以物喜’。

 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,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。斋戒过后,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。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,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。而这时锯子的样貌已经成竹在胸了。

  只要选好木料,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,只需要加工就能够了。做任何木器,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。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,以一颗纯真的心,加上木料的天然天性,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。”国君听完,恍然大悟,这才明白何为“鬼斧神工”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一):

  战国时期,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,他的妻子知书达理、温柔贤惠。有一年,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,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。

  可是,有一天他突然回到家,跟妻子说他太想家,不想求学了。妻子听后,什么都没说,而是拿起剪刀,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成了两半。

  然后才语重心长地说:“织布机上的这些布看起来很美丽,但他们都是由一根根丝线慢慢累积起来的,此刻我一刀就把他们剪断了,等于前功尽弃。

  你在外求学,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,你这样半途而废,怎能学有所成”乐羊子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,就又去继续求学了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二):

  穆律罗是17世纪西班牙最有名的画家和贵族。在他众多的奴仆中有一名叫塞伯斯蒂的青年奴仆,对画画有种与生俱来的喜好。穆律罗给学生上课时,塞伯斯蒂就在一旁偷偷地学习。

  一天晚上,塞伯斯蒂一时兴起竟然在主人的画室里画起画来,以至于穆律罗和他的贵族朋友出现,他都没有发现,穆律罗并没有惊动塞伯斯蒂,而是静静地望着他笔下优美的线条出神。塞伯斯蒂画完最终一笔,这才发现身后的主人,他慌忙跪下,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里,塞伯斯蒂是能够所以而被主人处死的。

  这事成了贵族们津津乐道的话题,就在他们纷纷猜测穆律罗会以何种方式严惩他的奴隶时,他们却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,穆律罗不仅仅给了塞伯斯蒂自由,并且还收他作了自我的弟子。

  这是贵族们决不允许的,他们开始疏远穆律罗,也不再去买他的画,贵族们都说穆律罗是个十足的傻瓜。

  穆律罗对此却不以为然,他听了只是一笑,那些傻瓜又怎能明白,塞伯斯蒂将会是我穆律罗最大的骄傲。

  300年后,一位历史学家在写到这个故事时,补充了两点:

  一、事实证明,改变一个人命运的,往往是他自身的才华,塞伯斯蒂证实了这一点。

  二、一个受后人尊敬的人,不仅仅是他的传世作品,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,穆律罗正是如此。

  而在意大利的藏馆中,塞伯斯蒂的作品与他恩师穆律罗的名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,都是价值连城。意大利人是这样看待这件事的:他们是17世纪最杰出的两位画家,他们是师徒,都很伟大。那些说穆律罗是傻瓜而没有买他的画的人,才让人觉得是多么地浅薄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三):

  1809年2月12日,亚伯拉罕·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。小时候,家里很穷,他没机会上学,每一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、劳动。他自我说:“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,加在一齐总共不到一年。”但林肯勤奋好学,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。没钱买纸、笔,他放牛、砍柴、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,休息的时候,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,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。晚上,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。

  长大后,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。他什么活儿都干,打过短工,当过水手、店员、乡村邮递员、土地测量员,还干过伐木、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。不管干什么,他都十分认真负责,诚实并且守信用。

 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。有一次,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,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。还有一次,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,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。他诚实、好学、谦虚,每到一处,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。

  1834年,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,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。1836年,他又经过考试当上了律师。

  当律师以后,由于他精通法律,口才很好,在当地很有声望。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。可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,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。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,可是只要告诉林肯:“我是正义的,请你帮我讨回公道。”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。

  一次,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。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,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,于是就说:“很抱歉,我不能替您辩护,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。”

  那个人说:“林肯先生,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,只要我胜诉,您要多少酬劳都能够。”

  林肯严肃地说:“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,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,可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。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,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,我会对自我说:‘林肯,你在撒谎。’谎话仅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,才能大声地说出口。我不能丢掉良心,也不可能讲出谎话。所以,请您另请高明,我没有本事为您效劳。”

  那个人听了,什么也没说,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四):

  春秋时,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,他技艺高超,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。这天,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。这把锯子造型美观,上头的花纹纤巧,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。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。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,都认为仅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。

  鲁国国君听说后,也跑来欣赏。他很惊奇,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,于是问梓庆:“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”

  梓庆笑了笑,说:“我可是是一个普通人,怎样会懂法术呢”

  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,之后又问:“那好,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。”

  梓庆回答说:“做这把锯子之前,我先养神静气。斋戒三天,以获得内心平静。在这三天,我使自我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;然后再斋戒五天,使自我去掉杂念,忘掉技巧;之后再斋戒七天,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我的存在,已经能做到‘不以物喜’。

 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,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。斋戒过后,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。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,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。而这时锯子的样貌已经成竹在胸了。

  只要选好木料,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,只需要加工就能够了。做任何木器,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。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,以一颗纯真的心,加上木料的天然天性,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。”国君听完,恍然大悟,这才明白何为“鬼斧神工”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五):

  在上课前,心理学教授让学生到办公室,一人搬一个青花瓷瓶去教室。他告诉学生,瓷瓶每个才50块,放心搬。

  学生们一听,每人挑选卢一个瓷瓶,向教室跑去。开始上课了,教授先问:“这些青花瓷瓶值多少钱”学生们抢答说:“50块一个。”

  教授听了,笑着说:“其实,这种青花瓷瓶,起码20000块一个。”学生都都瞪大了双眼。他们还有点后怕,万一刚才一失手,那不惨了

  这时,教授的手机响了,挂了电话,教授无奈地说:“看来还得请大家帮忙把瓷瓶搬回去。”然后,他扫视了一圈,问:“愿意帮忙的,举手!”教室里鸦雀无声,没有一个学生举手。

  教授便问大家,为何不肯帮忙。

  学生都说,怕摔了,赔不起。

  听完,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:无知者无畏,心态决定成败。学生们若有所悟,纷纷点头。

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教授突然拿起一个瓷瓶,摔在地上,他说:“这些瓷瓶呀,50块也不值!此刻,有同学愿意搬吗”这回,学生们又都举起手来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六):

 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,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,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女孩拦住了。“先生,请您买一包火柴吧”,小女孩说道。“我不买”。绅士回答说。说着绅士躲开女孩继续走,“先生,请您买一包吧,我今日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”小女孩追上来说。绅士看到躲不开她,便说:“可是我没有零钱呀”,“先生,你先拿上火柴,我去给你换零钱”。说完女孩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,绅士等了很久,女孩仍然没有回来,绅士无奈地回家了。

  第二天,绅士正在自我的办公室工作,仆人说来了一个小男孩要求面见绅士。于是他被叫了进来,这个男孩比卖火柴的女孩矮了一些,穿的更破烂。“先生,对不起了,我姐姐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”“你姐姐呢?”绅士道。“姐姐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,在家躺着呢”,绅士深深地被小女孩的诚信所感动。“走!我们去看你姐姐!”去了男孩的家一看,家里仅有两个小孩的继母在招呼受重伤的女孩。一见绅士,小女孩连忙说:“对不起,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,失信了!”绅士却被她的诚信深深打动了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七):

  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,以往在淮扬地方经商,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,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,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。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,竟然一去不回,杨瞻不知如何才好,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,上头种植花卉,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,之后找到了盐商家,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,家中仅有一个儿子。

  杨瞻得知消息后,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,指着花盆说:“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,此刻就交由你带回去吧!”那商人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,不敢收取。杨瞻说:“这是你家的财物,何必推辞呢”于是说出原由,那商人的儿子十分感动,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。

  之后杨瞻生了儿子杨博,中了进士,官至吏部尚书;杨博的儿子杨俊民,也中了进士,官至户部尚书。杨瞻受人之托,自始至终忠人之事,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,不来取回,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,不但一介不苟贪,并且千里迢迢,寻访其人,并将财物交还遗孤,具有能够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,难怪终得贤德子孙,世代贵显。足证天报厚德,丝毫不爽。

  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,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资料,古语云:“忠信谨慎,此德义之基也;虚无谲诡,此乱道之根也。”古往今来,凡是品德高尚的人,都是诚实守信的',仅有诚信的人,才能心智清明,择善而从。而诚信一旦缺失,就失去立身之本,并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,一言足以兴邦,一诺岂止千金。

  道德故事(三十八):

  大西洋中的鱼类,有的受微生物侵袭而生病。有的在斗殴残杀中受伤,这些病鱼、伤鱼便会到“鱼医生”那里去“看病”。“鱼医生”是大西洋中一种名叫圣尤里塔的小鱼,当有鱼“求医”时,它便伸出尖尖的嘴来清除伤口上坏死的组织和鱼鳞、鱼鳍、鱼鳃上的寄生虫、微生物。这样,既能够治疗鱼病,又能够美餐一顿。

  一位大学教授对这种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便捉来一条,放在一个大鱼缸里观察它“出诊”的全过程。教授找来几条伤鱼,放入缸中,这些鱼游动一会儿后,便主动去“看病”。“鱼医生”则立即给它们清理伤口。没几天,伤鱼便好了。可在这个过程中。教授没有发现什么奇特的地方。于是,他又把这几条鱼弄伤放进鱼缸中观察。可这次“鱼医生”却发生了反常的现象,医完伤鱼后仅一天,它便死了!教授百思不得其解,为了便于观察,他做了一对一的实验:一个“鱼医生”,另外一条伤鱼。还是如此办法,第一次“鱼医生”很快给它医好了痛,可教授第二次将那条鱼割伤放入缸里后,“鱼医生”医完伤鱼后没过多久便死了……反复几次实验后,教授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:只要同一条鱼被“鱼医生”医过两次,“鱼医生”就会死亡。针对这一现象。教授大胆地臌了假设:“鱼医生”的死是因为羞耻。当同一条鱼再来看病时,它会认为自我没有医好它而自责,最终感到羞愧而死亡。

  在生活中,往往有太多的人在为自我的一点小成绩沾沾自喜,可又有多少人为自我的失误而自责呢?

  道德故事(三十九):

 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:“智慧即美德。”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,对于俗世的利益就必须会比较超脱,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。说到底,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。当然,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,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。

  假、恶、丑从何而来?人为何会虚伪、凶恶、丑陋?我只找到一个答案:因为贪欲。人为何会有贪欲?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:因为“无明”。通俗地说,就是没有智慧,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。所以,真正决定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,而非意识形态。把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失控,试图经过强化意识形态来整饬世风人心,这种做法至少是肤浅的。

  意识形态和人生智慧是两回事,前者属于头脑,后者属于心灵。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,并不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认同,而是取决于人生智慧的相通。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也是更多地取决于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。所以,在不一样的意识形态集团中,都有君子和小人。

  社会愈礼貌,意识形态愈淡化,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愈真实、天然。知识是工具,无所谓善恶。知识能够为善,也能够为恶。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。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,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。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,而是单凭修养造就,便至少是盲目的,很可能还是功利的和伪善的。

  道德故事(四十):

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。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,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。那里,每人每一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,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。日常的饮用、洗漱、洗衣,包括喂牲口,全部依靠这三斤珍贵的水。

  人缺水不行,牲畜一样,渴啊!最终有一天,一头一向被人们认为憨厚、忠实的老牛渴极了,挣脱了缰绳,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。最终,运水的军车来了。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,迅速地冲上公路,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。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,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,不肯挪动半步。五分钟过去了,双方依然僵持着。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,但它们都不象这头牛这般倔强。人和牛就这样耗着,最终造成了堵车,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,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,可老牛不为所动。

  之后,牛的主人寻来了,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,牛被打得皮开肉绽、哀哀叫唤,但还是不肯让开。鲜血沁了出来,染红了鞭子,老牛的凄厉哞叫,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,显得分外悲壮。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,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,最终,运水的战士说: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,我愿意理解一次处分。他从水车上到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,放在牛面前。

  出人意料的是,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,而是对着夕阳,仰天长哞,似乎在呼唤什么。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,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,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,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,静默中,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。没等主人吆喝,在一片寂静无语中,它们掉转头,慢慢往回走。

  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,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布时,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,想起了我那至今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,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,流下了滚滚热泪。

相关推荐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