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务本:君子务本

《说苑·建本》中引孔子的话说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”又引《易》言:“建其本而万物理,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。”这强调了“本”对“君子”的重要意义,十分耐人寻味。

古人对“君子”,有两种理解:一种,有德行的人;一种,有地位的人。无论哪种解释,对“君子”来说,“本”就是他的安身立命之要。

就前一种理解而言,“本”,指“德”。

俗话说:“富润屋,德润身。”富贵,让你的华堂轩昂;德行,让你的言谈高雅。光有华堂轩昂,你也许只是个粗鄙之人。要摆脱人格的粗鄙,就要靠德行的浸润,如雨露滋养兰花,幽香四溢。管子说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但是,并非所有“仓廪实,衣食足”的富人,都能自动地“知礼仪,知荣辱”,若不能务“本”,哪怕锦衣玉食,也依然可能举止轻浮,寡廉鲜耻,为富不仁。

魏征在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说: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”故就后一种理解而言,所谓“君子”,他的“本”,不仅在德义,而且还要加上一个:人民。这就是孟子所言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自然,“德义”和“人民”,也可以合在一起,理解为“仁政”。统治者的“本”,就是孟子所言的“仁政”。

孟子强调民本,我最欣赏的,还是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,也就是广开言路,充分吸收民间的聪明才智。《说苑·建本》中对此也有非常充分的阐释:

“是故古者君始听治……庶人有谒,必达;公族请问,必语;四方至者勿距,可谓不壅蔽矣。”“君子”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,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,无论“庶人”“公族”,还是“四方至者”,只要他说得有道理,就该虚心听取,广泛吸纳。“君子”的“本”,从这个角度言,可以说正是这种“海纳百川”的气度。有了这个东西,你的泉源就真的疏浚通达了,你的水流,就可以长流不竭了。

《说苑·建本》中,还有一则对作为统治者的“君子”的要求,也很让人感动。文中说:“君身必正,近臣必选,大夫不兼官,执民柄者不在一族,可谓不权势矣。”之所以说这段话令人感动,是因为它强调“不权势”,换句话说,不把“公权”变成“私权”,这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,意义重大。

“大夫不兼官,执民柄者不在一族”,就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。特别是,权力若集中到一个家族,那就很可能重现魏晋的门阀制度,“公权”被“私门”把持,一些豪族就可以鱼肉百姓,有恃无恐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唐太宗上台后,就对那些世家大族进行分解,唐高宗李治甚至直接下令不允许“五姓七家”相互通婚,这对稳固社会根本,也即是“民心”,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
所以对“君子”而言,无论是就修身,还是就治国,都需要“务本”,这个“本”,就是“德义”。“德义”可以润身,“德义”也可以固国。孟子说:“固国不以山溪之险。”“固国”靠的是“君子”的“德义”,也就是“仁政”,也就是“海纳百川”的气度,也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举措,打击豪强,为民生兜底,让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百姓,都活得有尊严。

荀子言:“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”“君子”是舟,“庶民”就是水。水可以托举舟,也可以倾覆舟。但还有一个说法,水涨则船高,水涸则船搁浅,寸步难行。“君子”务本,就是要达到水涨船高的目的,水涨了,船才走得远,走得稳,所以行稳致远,靠的就是水涨。古人很清楚这个道理,所以说“增水行舟”,如何“增水”?还是要在“君子务本”上下功夫才行呀!

相关推荐

相关文章